2025-08-29
开栏语:
在赣鄱大地的每一寸热土上,新时代赣鄱先锋的精神熠熠生辉。他们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忠诚践行者,以担当为笔,以实干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上开疆拓土。他们是榜样的灯塔,照亮前行之路;是奋进的号角,激发磅礴力量。
为进一步激励引导省国资委系统广大党员见贤思齐、创先争优,现推出“2025年新时代赣鄱先锋风采展”专栏,集中展现他们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生动实践。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汲取奋进力量,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而不懈奋斗 。
“活水”引渠,疏通发展血脉
水运兴,则经济活。聂头龙牢记振兴千年赣鄱黄金水道的职责使命,视基础设施建设为水运发展的筋骨血脉,带领公司领导班子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践行“稳产兴业、丰电裕航”的企业发展愿景,全力推动航道项目收官收尾,为补齐全省水运基础设施短板、构建全省“两横一纵”高等级航道网贡献了应有力量。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面对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运营的需求,他将突破口聚焦融资创新。他带领团队持续优化融资结构,将综合融资成本牢牢控制在3%以内,稳居行业前列,成功守住公司AA+主体信用等级,并向AAA信用等级进发。近两年,70余亿元的融资如源头活水,为港投公司发展和航道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赛马”争先,激活内生动力
传统航电枢纽生产运营如何焕发新质生产力?如何让庞大的航电系统高效运转?这是聂头龙到任港投公司后思考的核心问题。他创新推出“1+7”赛马机制,牵头制定涵盖航电枢纽生产和党建、内控管理等领域的考核体系,在各航电枢纽间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目的是通过‘赛马比拼’,让大家动起来、比起来、干出彩。”聂头龙说道。在“赛马”的机制作用下,港投公司呈现出万马奔腾的发展态势,各项基础得到有效夯实,生产运营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提质增效成果显著,2023年和2024年发电量分别突破16.93、17.71亿度,连续两年刷新历史纪录。
转型升级的棋局,他落子果断。广泛深入一线调研后,他推动建成航电集控中心,实现枢纽“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运行模式,大幅提升了发电效益和运营效率,实现年降本增效约1400万元。集控中心的改革实践让港投公司“初尝甜头”,也给他注入了“强心剂”。他深知,改革创新是解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他乘势而上,迅速将目光投向检修领域,主导整合内部资源,组建航电检修中心。依托“力量集中调配、人员集中管理、技术集中攻关”的集约化管理优势,检修中心核心能力有力跃升,实现了航电枢纽机电设备的完全自主检修,累计节约成本超过1700万元。在高效保障内部设备检修的基础上,检修中心主动出击,开拓外部市场,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新的营收增长点。目前,其对外检修业务签约合同金额已累计突破240万元,为企业开辟了营收增长点。
他主导研发并运行航电枢纽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两票”管理、值班记录、巡检登记等业务“一网通办”,生产运行效率立竿见影提升。他大力倡导“微改造、微创新”,鼓励一线职工立足岗位钻研技改。两年间,100余项技术改造落地,5项实用型专利诞生,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累计节约维修改造费用数百万元,探索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
“红源”铸魂,锻造硬核团队
作为管党治党“第一责任人”,聂头龙深知“根”与“魂”的力量。他旗帜鲜明讲政治,着力健全组织体系,深化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推动“党建入章”向下延伸、全面覆盖,力推董事会规范化建设,实行“三重一大”决策清单化管理,依法依规治企持续精进。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他积极推进以“五源五电”为核心的“源动力”党建品牌,鼓励各分公司结合实际挖掘党建工作特色和亮点,让党建与生产运营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这一党建品牌创建实践不仅获得省委组织部肯定,更获评第六届全国国企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他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统筹谋划机构改革与干部配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精心打造“匠兵结对”品牌,近两年70余对师徒在传帮带中传承技艺、锤炼作风;搭建“航电讲堂”,充分挖掘内部资源,让员工竞相登台讲授,打造了企业人才培育的金字招牌。
“绿能”筑基,守护一江碧水
既要保发电、多发电,更要绿色先行。聂头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践行者,带领着港投公司坚定不移走好绿能共享、低碳发展之路。港投公司年发电量足以保障约3个50万人口县区的全年用电需求。当赣鄱大地的万家灯火点亮,汩汩电流中跃动的清洁能源脉搏,为江西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注入坚实的绿色动能。守护江河生态,他同样不遗余力。他任职期间,累计2400余万尾鱼苗在精心组织的增殖放流活动中跃入赣江、信江,以科学行动修复了流域水生态。
每年汛期,航电枢纽库区的安危是他心头绷得最紧的那根弦。数十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保障,沉甸甸的责任如同“千斤重担”压在他的肩头。他深知,航电枢纽不仅是发电的设施,更是守护一方安澜的屏障。面对防洪度汛的紧要关头,他靠前指挥,周密部署,身影常出现在枢纽前线。正是这份如履薄冰的谨慎与身先士卒的担当,保障了航电枢纽安全平稳度汛,让企业在风雨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人民、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实干者不负时光,历史也定不负实干者。”这是聂头龙常挂嘴边的话。面向未来,江西港口“振兴千年黄金水道,打造一流绿色港航”的使命愿景已然锚定。他将奋楫扬帆,领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舟破浪前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江西军工集团
张德源:奋斗在军工科研的排头兵
张德源,中共党员,1985年出生,高级工程师,现任江西新余国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作为公司军、民品领域技术负责人也是基层科研一线的党员,他始终以“强军首责”为使命担当,将党员的初心使命融入国防军工事业的每一个环节,生动诠释了“群众身边好党员”的深刻内涵。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深夜最后一盏灯,在公司推进第四代火工品研发的关键时期,军研所灯火通明,如信仰之光照亮了军工人的前行之路,面对火工品点火/起爆技术这一难题,张德源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日夜奋战,通过反复试验与分析,创新性提出解决方案,查阅大量国内外技术资料,多次组织跨部门技术研讨,与行业专家深入交流,成功突破技术壁垒,填补了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基于该技术研制成功的多款直列式点火装置已为公司创造产值近5000万元。
人者,心之器也。造良器者,其心必坚。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张德源从未停下脚步。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多项核心技术攻关,主持开发的隔板传爆技术、某导爆技术多项技术打破了行业技术垄断,填补了公司的技术空白;参与研制的某火帽、某雷管随整体装备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参与某援外底火生产线建设,通过了外贸公司及国外用户的联合验收;参与编写国家气象行业标准《焰弹质量检验方法》并实施。主持并负责完成了6项产品的鉴定;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及实用新型专利3个,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公司技术发展筑牢根基。“科研的道路往往并不平坦,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为国防军工事业奉献就是我的初心。”张德源回忆起自己科研道路,仍然目光如炬。
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体系建设,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张德源坚信“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以创新思维积极探索高精尖军用火工品。近年来他主导制定公司研发创新战略规划,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研发方向。在他的推动下,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8%,成功推出直列式点火装置、具有安保功能的机电点火装置等一系列创新性产品。其中,具有安保功能的机电点火装置采用一体化承压结构,成功攻克了传统焊接工艺易泄漏难题,使该产品的整体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极大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他积极推动与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北大学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司产品持续升级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公司不仅获得了前沿技术支持,还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了实践平台,形成了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优化研发管理,提升团队效能,传帮带薪火相传共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对科研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未来也要以此为遵循,继续耕耘我们的强军梦!要实现这个梦,人才是第一资源”。谈起人才培养,他深知公司要在市场中生存,需要不断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而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技术过硬的科研人才队伍。
他抽出时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传授给青年科技人员,指导他们如何开展科研工作,熟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使他们尽快成长。通过建立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师带徒”“传帮带”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经验分享会,为团队成员提供学习成长机会。针对不同成员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技术骨干,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近年来,研发团队累计完成新产品鉴定约80项,成为公司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群众身边旗帜,践行责任担当,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党建则是不可或缺的“红色引擎”。“我是科研人员,但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使命就是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身边人树立一面鲜明的旗帜,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在他的倡导下,公司在技术发展瓶颈专项研究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团队的协作精神,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技术研发深度融合,将党的先进理念贯穿于研发的各个环节,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组织支持。2022年-2024年期间,公司打造“三色辉映·铸百灵”党建示范品牌,他带领的第二党支部抓好党员技术骨干先锋模范作用,成立科研攻关小组,积极谋划实施第四代火工品的基础研究和市场开发,为公司军品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应该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也是张德源的最好阐释。多年来,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辛勤耕耘,弘扬了新时代军工精神,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军工人的责任与担当,是公司研发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使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焕发蓬勃生机,激励着全体员工积极履行强军首责,致力国防军工事业建设而不懈奋斗。
2025-08-29
开栏语:
在赣鄱大地的每一寸热土上,新时代赣鄱先锋的精神熠熠生辉。他们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忠诚践行者,以担当为笔,以实干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上开疆拓土。他们是榜样的灯塔,照亮前行之路;是奋进的号角,激发磅礴力量。
为进一步激励引导省国资委系统广大党员见贤思齐、创先争优,现推出“2025年新时代赣鄱先锋风采展”专栏,集中展现他们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生动实践。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汲取奋进力量,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而不懈奋斗 。
“活水”引渠,疏通发展血脉
水运兴,则经济活。聂头龙牢记振兴千年赣鄱黄金水道的职责使命,视基础设施建设为水运发展的筋骨血脉,带领公司领导班子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践行“稳产兴业、丰电裕航”的企业发展愿景,全力推动航道项目收官收尾,为补齐全省水运基础设施短板、构建全省“两横一纵”高等级航道网贡献了应有力量。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面对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运营的需求,他将突破口聚焦融资创新。他带领团队持续优化融资结构,将综合融资成本牢牢控制在3%以内,稳居行业前列,成功守住公司AA+主体信用等级,并向AAA信用等级进发。近两年,70余亿元的融资如源头活水,为港投公司发展和航道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赛马”争先,激活内生动力
传统航电枢纽生产运营如何焕发新质生产力?如何让庞大的航电系统高效运转?这是聂头龙到任港投公司后思考的核心问题。他创新推出“1+7”赛马机制,牵头制定涵盖航电枢纽生产和党建、内控管理等领域的考核体系,在各航电枢纽间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目的是通过‘赛马比拼’,让大家动起来、比起来、干出彩。”聂头龙说道。在“赛马”的机制作用下,港投公司呈现出万马奔腾的发展态势,各项基础得到有效夯实,生产运营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提质增效成果显著,2023年和2024年发电量分别突破16.93、17.71亿度,连续两年刷新历史纪录。
转型升级的棋局,他落子果断。广泛深入一线调研后,他推动建成航电集控中心,实现枢纽“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运行模式,大幅提升了发电效益和运营效率,实现年降本增效约1400万元。集控中心的改革实践让港投公司“初尝甜头”,也给他注入了“强心剂”。他深知,改革创新是解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他乘势而上,迅速将目光投向检修领域,主导整合内部资源,组建航电检修中心。依托“力量集中调配、人员集中管理、技术集中攻关”的集约化管理优势,检修中心核心能力有力跃升,实现了航电枢纽机电设备的完全自主检修,累计节约成本超过1700万元。在高效保障内部设备检修的基础上,检修中心主动出击,开拓外部市场,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新的营收增长点。目前,其对外检修业务签约合同金额已累计突破240万元,为企业开辟了营收增长点。
他主导研发并运行航电枢纽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两票”管理、值班记录、巡检登记等业务“一网通办”,生产运行效率立竿见影提升。他大力倡导“微改造、微创新”,鼓励一线职工立足岗位钻研技改。两年间,100余项技术改造落地,5项实用型专利诞生,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累计节约维修改造费用数百万元,探索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
“红源”铸魂,锻造硬核团队
作为管党治党“第一责任人”,聂头龙深知“根”与“魂”的力量。他旗帜鲜明讲政治,着力健全组织体系,深化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推动“党建入章”向下延伸、全面覆盖,力推董事会规范化建设,实行“三重一大”决策清单化管理,依法依规治企持续精进。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他积极推进以“五源五电”为核心的“源动力”党建品牌,鼓励各分公司结合实际挖掘党建工作特色和亮点,让党建与生产运营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这一党建品牌创建实践不仅获得省委组织部肯定,更获评第六届全国国企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他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统筹谋划机构改革与干部配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精心打造“匠兵结对”品牌,近两年70余对师徒在传帮带中传承技艺、锤炼作风;搭建“航电讲堂”,充分挖掘内部资源,让员工竞相登台讲授,打造了企业人才培育的金字招牌。
“绿能”筑基,守护一江碧水
既要保发电、多发电,更要绿色先行。聂头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践行者,带领着港投公司坚定不移走好绿能共享、低碳发展之路。港投公司年发电量足以保障约3个50万人口县区的全年用电需求。当赣鄱大地的万家灯火点亮,汩汩电流中跃动的清洁能源脉搏,为江西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注入坚实的绿色动能。守护江河生态,他同样不遗余力。他任职期间,累计2400余万尾鱼苗在精心组织的增殖放流活动中跃入赣江、信江,以科学行动修复了流域水生态。
每年汛期,航电枢纽库区的安危是他心头绷得最紧的那根弦。数十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保障,沉甸甸的责任如同“千斤重担”压在他的肩头。他深知,航电枢纽不仅是发电的设施,更是守护一方安澜的屏障。面对防洪度汛的紧要关头,他靠前指挥,周密部署,身影常出现在枢纽前线。正是这份如履薄冰的谨慎与身先士卒的担当,保障了航电枢纽安全平稳度汛,让企业在风雨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人民、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实干者不负时光,历史也定不负实干者。”这是聂头龙常挂嘴边的话。面向未来,江西港口“振兴千年黄金水道,打造一流绿色港航”的使命愿景已然锚定。他将奋楫扬帆,领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舟破浪前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江西军工集团
张德源:奋斗在军工科研的排头兵
张德源,中共党员,1985年出生,高级工程师,现任江西新余国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作为公司军、民品领域技术负责人也是基层科研一线的党员,他始终以“强军首责”为使命担当,将党员的初心使命融入国防军工事业的每一个环节,生动诠释了“群众身边好党员”的深刻内涵。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深夜最后一盏灯,在公司推进第四代火工品研发的关键时期,军研所灯火通明,如信仰之光照亮了军工人的前行之路,面对火工品点火/起爆技术这一难题,张德源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日夜奋战,通过反复试验与分析,创新性提出解决方案,查阅大量国内外技术资料,多次组织跨部门技术研讨,与行业专家深入交流,成功突破技术壁垒,填补了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基于该技术研制成功的多款直列式点火装置已为公司创造产值近5000万元。
人者,心之器也。造良器者,其心必坚。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张德源从未停下脚步。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多项核心技术攻关,主持开发的隔板传爆技术、某导爆技术多项技术打破了行业技术垄断,填补了公司的技术空白;参与研制的某火帽、某雷管随整体装备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参与某援外底火生产线建设,通过了外贸公司及国外用户的联合验收;参与编写国家气象行业标准《焰弹质量检验方法》并实施。主持并负责完成了6项产品的鉴定;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及实用新型专利3个,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公司技术发展筑牢根基。“科研的道路往往并不平坦,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为国防军工事业奉献就是我的初心。”张德源回忆起自己科研道路,仍然目光如炬。
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体系建设,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张德源坚信“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以创新思维积极探索高精尖军用火工品。近年来他主导制定公司研发创新战略规划,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研发方向。在他的推动下,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8%,成功推出直列式点火装置、具有安保功能的机电点火装置等一系列创新性产品。其中,具有安保功能的机电点火装置采用一体化承压结构,成功攻克了传统焊接工艺易泄漏难题,使该产品的整体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极大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他积极推动与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北大学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司产品持续升级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公司不仅获得了前沿技术支持,还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了实践平台,形成了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优化研发管理,提升团队效能,传帮带薪火相传共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对科研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未来也要以此为遵循,继续耕耘我们的强军梦!要实现这个梦,人才是第一资源”。谈起人才培养,他深知公司要在市场中生存,需要不断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而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技术过硬的科研人才队伍。
他抽出时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传授给青年科技人员,指导他们如何开展科研工作,熟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使他们尽快成长。通过建立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师带徒”“传帮带”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经验分享会,为团队成员提供学习成长机会。针对不同成员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技术骨干,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近年来,研发团队累计完成新产品鉴定约80项,成为公司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群众身边旗帜,践行责任担当,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党建则是不可或缺的“红色引擎”。“我是科研人员,但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使命就是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身边人树立一面鲜明的旗帜,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在他的倡导下,公司在技术发展瓶颈专项研究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团队的协作精神,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技术研发深度融合,将党的先进理念贯穿于研发的各个环节,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组织支持。2022年-2024年期间,公司打造“三色辉映·铸百灵”党建示范品牌,他带领的第二党支部抓好党员技术骨干先锋模范作用,成立科研攻关小组,积极谋划实施第四代火工品的基础研究和市场开发,为公司军品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应该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也是张德源的最好阐释。多年来,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辛勤耕耘,弘扬了新时代军工精神,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军工人的责任与担当,是公司研发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使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焕发蓬勃生机,激励着全体员工积极履行强军首责,致力国防军工事业建设而不懈奋斗。